疫情牵动物流业供需两端的“人心”,亦牵动这个行业的发展“神经”。2月3日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1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9.9%,较上月回落8.7个百分点;中国仓储指数为51.1%,较上月回落1.4个百分点。4月初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.5%,较上月回升25.3个百分点;中国仓储指数为52.7%,较上月回升13.7个百分点。疫情期间行业数据如此的波动起伏,对于一向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的物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考验。
不过,就疫情对于物流业产生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态势,采访中大多数专家持积极乐观态度,疫情之下,线上需求井喷提升了物流业的业务量,对于物流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利好,疫情下产生的无接触配送等业态对于末端配送的变革,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。
新生态
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,线上需求进一步增长,“网购”更深入人心,带来了物流业务量持续增长。“除了快递需求外,日常生活需求的线上满足,集中培育了客户的购物习惯,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,订单量的增加带来了即时配的需求倒逼,助推即时配行业发展。
而从统计数据来看,3月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已达到51.5%,比上月回升25.3个百分点,反映出物流行业有序推进物流企业复工复产,运输防疫相关物资和民生保障需求回升。从后期走势看,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有明显回升,尤其是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升至58.1%,反映出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为乐观,物流活动回升进一步看好。
新契机
而对于“无接触配送”的提倡,一些快递企业也在实际行动上作出回应.在武汉市域范围提供自寄自取为主的收派件服务,届时快递员将提前与收件人电话联系,采取预约放入丰巢等快递柜,或网点自取自寄等形式交付;美团则开通了“无接触配送”业务,即配送员和用户约定将商品放到物业中心、公司前台、门卫值班室等指定位置,减少配送员与用户的直接接触。
事实上,疫情之下,物流产业链涉及到资产、库存、调拨、分配等“硬件”配置,更加考验科技含量以及统筹能力等“软实力”,一些经营模式传统、没有深度合作关系、运营能力不强的企业将会出局。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表示,未来运营效率较高,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中心已初现雏形和数字化、线上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将会在危机中逆势而上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,物流企业确实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复工未达产的现象,一些企业的实际运转率还不到满负荷运行的一半,原因跟其他行业也有一些相似之处。一方面,不少地方因为要求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外地员工返岗需要隔离观察,短期之内客观上确实造成了员工的不足。另一方面,因为其他一些行业也处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,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也在恢复之中。
新趋势
那么,究竟疫情过后物流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?“疫情过后,领先物流企业必将吸取这段时间的经验,加快数字化转型。”付一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,物流行业下一步必将会进行深度的数字化改造,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迎合市场的定制化需求,不断完善智能端,打造智慧供应链,形成物流业的全方位数字化体系。
对诸多一直想要实现差异化发展的物流企业而言,此次疫情催生的新模式、新市场、新业务、新生态合作机遇,都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新思路。
值得一提的是,行业未来有序稳定的恢复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督导和引导。据悉,近日来,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包括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、降低物流相关行业收费负担等纾困政策,全国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随之全面铺开,物流业复苏步伐加快。
|